王俊

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,973首席科学家;曾任华大基因CEO,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;丹麦哥本哈根大学、香港大学客座教授。其研究涉及基因组学等组学,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,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。科研项目成果发表于“Nature”,“Science”,“Nature Review Genetics”, “PLoS Biology”, “Plant Cell”, “Genome Research”, “Nucleic Acids Research”等世界顶尖杂志。

2007年6月至2008年11月,王俊教授带领团队在深圳完成了第一个黄种人的基因组研究项目--“炎黄一号”[1] 。

2009年至2012年,王俊教授又带领科研团队相继完成了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[2] 、黄瓜基因组计划和桑蚕基因组重测序计划等一系列项目,同时提出了人类“泛基因组”的概念,对格陵兰约四千年前的古爱斯基摩人基因组进行了测序,并联合欧盟开展了“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计划(MetaHIT)”的研究、组织实施中国人糖尿病和肠道微生物研究计划等,这些成果也都发表在“Nature”和“Science”上。

2012年后正在组织实施的主要项目有:“百万多组学计划”、代谢性疾病与其他数量性状组学水平研究计划”、“单基因及个体水平肿瘤研究计划”“、“东亚人群的基因组多态性研究”、千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、千种单基因病基因组计划、“肠道微生物研究计划”“以及多个多态性图谱和分子育种计划(包括水稻、蚕和猪基因组)等。

2013年带领团队成功收购美国上市公司:Complete Genomics。

演讲题目:数字化的生命信息与个体化健康

摘要:生命是数字化的,通过对生命大数据的采集与运用增进我们对生命信息的了解,从而掌握和预测各类生命大数据与健康的关系,进而实现精准医疗和个体化的全面健康管理,是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关键思路。在所有生命信息中,基因是承载生物信息的基本单元,每个个体在通过基因进行功能实现的同时也都是基因信息的载体,不同的生命程序形成了不同的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,每一套程序代表了一套不同的生存策略,这一套生存策略实际上是针对不同的环境而来。作为一个群体而言,每一个人的生命程序也是个性化的,同时也是群体进化过程的延续。IT与BT的整合,可以更全面解码人体的这套生命程序,使生命本身实现数字化。通过构建百万人基因组网络和人工智能,借助基因测序手段,得到个人基因组、代谢组、蛋白组、宏基因组等数据,可以深度挖掘疾病与基因之间的关系,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关系,从IT技术手段入手数字化的BT关系。从而解码生命的语言、构建生命的公式、预知个人的健康走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