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国汉堡大学信息学科学系教授,多模态技术研究所所长,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,千人计划专家。1986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士优异毕业,1989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(人工智能),2004年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毕业(机器人)。从事及领导智能系统的感知学习和规划、多传感信息处理与融合、智能机器人技术、人机交互的研究与开发,发表三百余篇论文及专著,并多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;拥有四十余项发明专利,领导开发的模块化机器人、智能家居交互机器人、多功能轮椅等已经进入产品化阶段。受聘为国务院侨办海外及中国侨联专家咨询委员会信息领域专家、清华大学讲席教授,IEEE RAS AdCom,ICRA2011程序副主席,MFI 2012年总主席,世界智能机器人顶级会议IROS2015总主席。
演讲题目:未来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
摘要:未来智能机器人当前的研究热点可以被归纳为主要以下三点:1.由结构化环境、确定条件向非结构化环境动态条件下地机器人感知、决策、执行发展;2.强调人与机器人、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和协作;3.在环境感知认知基础上,发展机器人对人的行为、意图理解等社交能力。本报告首先总结欧盟、日韩和美国在未来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计划、内容以及未来目标。然后我将建议跨学科地设计创新研究领域,融合机电一体化、人工智能、多模态感知、网络通讯、分布云计算、人机交互、仿生设计和控制等最新技术。我们应该以机器人的工业装配、运载操作、手术康复、助老助残、智能家居、娱乐教育等作为应用背景,迎接对认知计算系统的挑战,研究下一代机器人认知的关键共性技术,包括基于传感的精细灵巧操作、机器人高层知识的获取和学习、自然人机交互、多源信息的实时获取与集成、日常复杂环境的快速理解、跨平台运行的开源软件、模块化软硬件的可靠设计等,系统地为中国创造的智能机器人进行理论和技术的储备。